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思政课通过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学生深刻领略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和伟大精神,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从而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同时也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和文化保障。2017年新修订的思政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增强文化自信”的教学目标,要求思政课坚持文化自信的教学原则。
然而,当前许多大学生以用“苹果”、过洋节、取洋名为荣,崇洋成为众多大学生彰显时髦与个性的追求,甚至一度发展成部分大学校园的“风景线”。这种背景下,拥有悠悠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我们更应该坚持和发扬我们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思政课具有高度的理论耦合性和实践契合性。思政课的目标就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使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政课的课程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都是服务于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目标,围绕着如何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而设定的。另一方面,思政课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并不能自发的形成,需要建立在对自身文化理性认知的基础之上。对于学生而言,思政课无疑是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佳方式。思政课专业的师资配置、充足的学习时间、良好的学习环境均为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全方位、系统性的支撑和保障。
笔者认为,思政课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加强文化自信的主阵地,文化自信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首要途径应该是将文化自信的具体内涵融入思政课堂教学,通过思政课培养文化自信,有助于学生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促使他们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文化自信融入思政课教学符合时代的发展,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只有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实现思政课的教育目标,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终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和责任担当的高素质人才。
责编:袁敏
来源:中方县融媒体中心
本作品由中方县融媒体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习言道|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七方面重点任务!
时政微周刊丨总书记的一周(7月7日—7月13日)
时政微观察丨总书记深情寄望电影工作者
坚守艺术理想 不负时代使命
重温总书记重要论述 共建美好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