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方融媒7月1日讯 “我是冇得娘屋人得噢”“那我就是你的娘屋人,好不好?”6月30日晚7时许,原本正诉说担忧的中方县中方镇冯家湾村转移安置户杨玉英老人听到该村村党总支部书记唐红梅的话,红了眼眶,一只手紧紧攥住了唐红梅的手,好像怕对方反悔似的,带着哭腔颤巍巍地说:“那你就是我的娘屋人了!”“好,好,要得!”唐红梅不假思索地笃定回答让老人愈发踏实,两个人紧接着又聊了一堆知心话。
这令人动容的一幕背后有一段由来已久的党群干群鱼水情。
中方县中方镇冯家湾村集镇区域出现部分内涝情况
6月30日早上9时许,舞水流域水位暴涨,中方县境内洪峰过境,由于前一夜转移及时,并未造成人员伤亡。防洪堤起了关键作用,舞水流域中方镇冯家湾村并未发生大规模被洪水淹没的情况,但是洪水导致了冯家湾村集镇出现内涝情况。当日下午5时10分左右,集镇内涝面积增大,经过研判风险,村支两委干部赶忙有序转移内涝区附近居住的群众。
冯家湾村党总支部书记唐红梅转移独居老人杨玉英
而转移到独居老人杨玉英时,却遇上了大难题,任由村干部如何劝说,老人怎么也不肯走。考虑到老人已有98岁高龄,大家也不敢强行背老人转移。这时候,有熟悉老人的村干部想到了解决方法——找支书。
唐红梅接到消息,火急火燎地从别的转移安置现场赶到杨玉英家,解释了几句,老人的态度就瞬间软化。由于老人行动不便,唐红梅俯下身,准备把老人背去其去世丈夫的亲戚家安置。杨玉英在唐红梅背上感谢说道:“又麻烦你了!红梅”
这个“又”是又一次洪灾中在唐红梅背上转移的“又”。
原来,相似却更为凶险、紧急的情形在2021年中方县“7.3”特大洪灾中也发生过。
2021年7月3日,中方县遭遇特大洪灾,暴涨的河水漫到了住在冯家湾村老街头组防洪堤附近的杨玉英家,马上就快要淹没至大腿处。唐红梅匆忙赶到,二话不说背起腿脚不便的老人就往外走,老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眼眶满含泪水。唐红梅安慰她说:“不要担心,只要人是安全的,一切都会好的。”
唐红梅在中方县“7.3”特大洪灾中转移安置杨玉英老人
其实此前,也有村干部在此想要快速转移老人。但是——“她只要我背。”唐红梅对记者说起缘由时既有无奈,还有一点被老百姓认可的欣慰。
为什么只让唐红梅背?
因为“又麻烦你了!红梅”的“又”还是一次又一次照顾的“又”。
杨玉英老人无儿无女,丈夫早年逝世后更是无依无靠,平时生活极为困苦。唐红梅了解老人的情况,便在工作与生活中把老人的生活起居挂在了心上,把照顾老人的责任担在了肩上:帮老人进行低保申领、争取专项补贴、采买生活用品、逢年过节送去问候、时常关心老人的日常生活,还经常陪老人唠一唠家常排遣她的寂寞......
唐红梅代表村委给杨玉英送去慰问品
长年累月的关心关怀,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有时候,唐红梅忙于工作,一段时间没去问候老人,杨玉英还会让邻居“递话”,唐红梅就知道老人这是又想和她说说话了,便会马上过去。
初心,既在风雨淬炼中愈加坚挺,更在平凡岁月的坚守里历久弥新。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唐红梅真正做到了用心用情用力为民服务。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其实,杨玉英老人心里早就把唐红梅当成了自己的“娘屋人”。
“我是冇得娘屋人得噢”既是担忧的自叙,也是隐含了浓浓期盼的“邀请”。
一“邀”一答也不过为这两个人的情分更定下一个名分。
而这,不仅对杨玉英老人来说是莫大的安慰,对唐红梅同样也是莫大的肯定。
转移安置后,转回来耐心陪着杨玉英聊天,安抚老人情绪的唐红梅其实已经连续奋战在抗汛一线,将近40个小时没合眼了。而接下来,她还要去转移其他群众、劝阻已安置的群众返回滞留受威胁区域等等。
6月30日晚,唐红梅和其他村干部一起转移返回受威胁区域并滞留的转移安置户
洪水不退,唐红梅不退。支撑她的,除了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作为村干部的责任心,还有就是与乡亲们在工作生活中处出来的深厚感情。
“很多人不理解我们的工作,觉得村干部待遇低还经常被人误解,其实干久了跟老百姓也有感情了。”唐红梅坦言:“基层工作往往被这些时刻感动着。”
一段情暖两片心。
一颗初心守基层,一支“红梅”立“潮头”。
责编:袁敏
来源:中方县融媒体中心
本作品由中方县融媒体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七方面重点任务!
时政微周刊丨总书记的一周(7月7日—7月13日)
时政微观察丨总书记深情寄望电影工作者
坚守艺术理想 不负时代使命
重温总书记重要论述 共建美好地球家园
学而时习之|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习近平会见新加坡总理黄循财
看图学习丨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 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