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方融媒7月9日讯 7月4日上午,雨过天晴、阳光明媚。顶着一头短发、穿着一双运动鞋的宋虹,走在新建镇康龙村9组入组道路上,准备到前段时间因强降雨被转移的群众家中了解情况。看到迎面走来一名村民,她面带笑容用一口略带省城长沙口音的普通话上前打招呼,“老人家,吃饭了吗?准备到哪里去?”老人显然对宋虹十分熟悉,热情地用方言回应着。
作为省委军民融合办派驻康龙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宋虹来到新建镇康龙村成为“新村民”已有一年多时间,虽然在与群众交流时存在普通话和当地方言的差异,但并不影响她与村民娴熟地拉着家常,聊起田间地头的“春夏秋冬”。
在确认转移的2户群众房前屋后的安全情况后,宋虹与两名工作队员共同回到了工作队设在村部的办公室。来到宋虹办公桌前,首先眼入眼帘的是一盆素净雅致的兰花,传来阵阵幽香。“这盆兰花不是从花卉市场买的,是我们村里的兰花基地培育的。”宋虹颇具自豪感地介绍起了桌上的兰花。
如今,康龙村兰花基地建成温室大棚1280平方米,育有花苗25000株,整个项目在宋虹带领的工作队与村“两委”的齐心协力中蓬勃向上发展,预计总产值达70余万元。而她本人也正如同基地中的一株株兰花扎根大山、汲取养分,在为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奉献中悄然绽放。
初到乡村 她如同坚韧不拔的兰花悄然扎根
2023年5月,根据湖南省委关于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的统一安排,省委军民融合办派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到康龙村开展两年期的驻村帮扶工作,宋虹作为本单位人事处处长主动请缨,担任这支乡村振兴“先锋队”的队长。
听说现在的县派工作队换成了省里的工作队,康龙村的大伙议论纷纷,“新来的工作队,了解我们村情况吗?”“省里的领导坐惯了办公室,能帮我们办好事吗?”在得知村里来了一位女队长后,村民们的心里犯起了嘀咕,“我们村各个组不挨在一起,都是山路,女队长能适应吗?”
对于群众初期的怀疑与不信任,宋虹看在眼里,做在实处。她没有放任这种不确定成为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阻力,反而将其转化为克服困难、推动工作的决心与动力。为了更好地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宋虹带领队员收起稳坐桌案的“书卷气”,同村“两委”一起卷起袖子、撸起裤脚、沉下身子,了解村情民情。
康龙村由原岩门溪村、保良村和八家村三村合并而成,村里林地51361.4亩,耕地面积1941.27亩,属典型的山多地少地区。面对并不平坦的走村入户道路,工作队能开车的尽可能开车,开车不能到达的就步行。“您家里现在几个人住,小孩都在哪里工作?在村里觉得哪些方面还不太方便呢?”宋虹一方面摸清家中人员情况,另一方面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行收集,在充分收集民情民意的基础上画好驻村帮扶“路线图”。
为尽快熟悉村里的情况,宋虹用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带领工作队走遍了村里的13个组800余户人家,发放工作队联系卡片500余张,并积极召开座谈会、屋场会宣讲乡村振兴政策,真诚坦率地与村民打好“面对面”首次招呼。
建设村庄 她如同生机盎然的兰花茁壮生长
在亲眼见到宋虹不辞辛苦走遍村里各个角落的身影后,村民们逐渐认识到了这位身材娇小的女队长开展工作的决心与魄力,但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省里来的工作队能够为我们的村庄做些什么呢?”
经过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全村基本实现了组组通公路、通电、通水、通网络。但由于村里以山地地形为主,全村13个村民小组中有8个小组分散在山上,通组道路距离硬化到户还有一定差距,再加之现有路面宽度普遍达不到会车条件,部分盘山道路缺少安全防护和照明设施,这些都对村民出行造成了安全隐患。除此之外,农业生产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沿溪防洪设施建设缺失等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也都在宋虹与村民的日常交谈中被多次提起。
为了开展好村庄建设,宋虹在项目前期谋划方面,和队员们亲自开展实地调查,开诚布公地与村“两委”共同商议、民主决策。在对13组开展民情走访时,宋虹了解到组内自来水存在无法满足村民使用需求的情况,尤其是在干旱期只能限时限量供应,于是在与村“两委”研究商讨后,使用工作队配套帮扶资金,为该组57户180人从超过1公里外的地方接来水源,极大程度地改善了组内自来水供应情况。
接来“远水”缓解“近渴”,只是宋虹带领工作队全力推动开展村庄建设的一处缩影。要是问起村民,去年村里最大的建设变化,当属在村组主干道和集中院落新亮起的168盏太阳能路灯,其中设立在途经康龙村多个村组的省道S322沿线的路灯,还特意挂上了“康龙村”字样的红色灯牌。路灯落成后,村民的微信群和朋友圈里纷纷“炸开了锅”。“现在路上就能看到我们的村名,晚上开车也安全多了”,大家不约而同地第一时间拍下路灯视频,在分享给远方亲朋好友的同时,幸福感与安全感毫无保留地洋溢在了脸上。
今年,宋虹继续带领工作队为康龙村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建设资金,目前已通过新建镇康龙村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以工代赈建设项目获得审批资金共计500万元,加上去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资金,工作队已累计为村里争取并落实项目资金700余万元。其中,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以工代赈建设项目内容包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将在全面提升村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同时,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工作岗位、拓宽收入渠道。
深耕产业 她如同美丽优雅的兰花徐徐盛开
除了开展村庄建设,发展和壮大村集体产业也是宋虹来到康龙村后,一直挂记和思考的重要任务。“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怎么发展好产业”,宋虹在逐渐熟悉整个村子的过程中,不断地与村“两委”进行讨论分析。
为了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振兴乡村产业的经验,宋虹多次带队到外面考察学习,罗汉果种植、肉牛养殖等等,都是她与村里共同研究商讨过的产业选项。考虑到康龙村背靠康龙省级自然保护区,资源开发受限,经过集思广益和实地考察,最后,宋虹把目光放到了村里在工作队到来前已建起的兰花基地。
“康龙村的优势在生态,‘绿水青山’怎么变成‘金山银山’,‘颜值’如何成为‘产值’,因地制宜发展‘美丽经济’,擦亮康龙村兰花‘幸福之花’金字招牌就是最佳选择。”宋虹在经过深思熟虑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既然决定发展兰花产业,宋虹就决心要与村“两委”共同开辟出一条成功的乡村振兴致富路,为村里的兰花产业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
作为兰花种植的“门外汉”,宋虹没有望而却步,反而积极到大棚里向技术人员请教管理养护知识,主动关注花卉市场动向,全身心地投入到兰花基地发展中来。为了解决村里在最开始建立兰花基地就一直担心的销售问题,宋虹带领工作队发挥省队优势,积极开拓联系省会渠道,不遗余力地为村里的兰花打开销路。同时,宋虹也帮助村里借助省政府采购平台乡村振兴馆和新兴电商平台“花花来了”进一步扩大兰花销售面。
通过工作队和村“两委”在兰花上市前的不懈努力,村里兰花基地项目在第一年取得成功似乎就在眼前。“唯一不在我们控制范围的是年前的大雪,高速封路导致剩下近三分之一的兰花来不及运输,寒冷的天气也使销售变得困难。”谈起年初的兰花销售情况,宋虹还是带了一丝遗憾。但在工作队队员的眼里,宋虹已经尽可能地做到了最好。
“因为部分兰花在村里来不及运输,宋队和我们说,一定要把运到长沙的花全部销售出去,村里这一年的努力和期待才算得上不被辜负。”由于是首次进入市场,康龙兰花还未能与大客户建立联系,线下主要依靠零售,两名队员在宋虹的带领下,顶着寒冷驱车穿行于长沙的小街小巷,风里来雪里去,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10点为客户送花上门。
在工作队为销售兰花不辞辛劳的奔走下,今年年初,康龙兰花销售迎来了“春天”,实现销售逾23000株,收入近50万元,在前期遭遇严寒天气的不利情况下最终做到了收回成本、略有盈余。如今的康龙村兰花基地花苗种类更加丰富,种植管理经验更加成熟,市场销售渠道更加通畅,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还将在现有基地旁扩建640平方米大棚,用于育苗催花,进一步扩大产值,让生长于大山深处的兰花真正成为村里引航乡村振兴事业的“幸福之花”。
夜幕即将降临,村庄逐渐亮起星星点点,宋虹来到村里的一处集中院落走访村里老书记、老党员兼种植大户杨英忠,聊天中谈起基层党组织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意义,宋虹主动说道,“大约三十多年前,初出茅庐的我被派到了农村,现在借着乡村振兴大背景再次回到乡村,切实地感受到在乡村才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们工作队只是‘推板车’,村‘两委’才是‘拉板车’的人,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实实在在激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乡村治理这辆‘大车’才能走得越平越稳。”
当谈到工作队给村里带来的大变化时,宋虹坦率表示,“这一切绝不是我个人的功劳,各项工作的完成离不开村‘两委’的齐心合作、工作队队员的尽心配合、村民朋友的充分信任,更加离不开我们后盾单位的倾力帮扶、本地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以及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事业的热心关注。”
责编:舒千羽
来源:中方县融媒体中心
本作品由中方县融媒体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七方面重点任务!
时政微周刊丨总书记的一周(7月7日—7月13日)
时政微观察丨总书记深情寄望电影工作者
坚守艺术理想 不负时代使命
重温总书记重要论述 共建美好地球家园
学而时习之|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习近平会见新加坡总理黄循财
看图学习丨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 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