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守镇
沅江之滨,有铜鼎古镇,铜鼎镇造的燕尾龙舟天下驰名。甲辰夏月,我与中方县、鹤城区作协的二十多位作家、诗人深入铜鼎镇,展开了探访燕尾龙舟的寻“龙”之旅。
铜鼎镇是燕尾龙舟的发源地,名副其实。铜鼎制造燕尾龙舟的历史可上溯到远古时期,最开始是为了祭祀五溪苗、瑶、侗、土、畲、黎六个少数民族共同的祖先盘瓠,人们成群结队争着于沅江上觅其影、喊其魂用的。这个历史要比后来祭祀屈原的赛龙舟要早得多,沅水流域从远古传下来的神歌中就这样唱道“人家赛舟祭屈原,我划龙舟祭盘瓠。”后来不断演变,到了荆楚时期,燕尾龙舟由祭祀之舟转为古战船,用于王朝征伐,但不管哪种用途,它们都诞生于铜鼎,铜鼎制造燕尾龙舟的历史悠远而深厚。
燕尾龙舟的外貌奇特威武。它是由飞燕尾、蟒蛇身、鳄鱼嘴组合而成。为什么会长成这个样子呢?应该是远古时期,这三种动物在沅水两岸田野涧谷中随处可见,当地少数民族对它们怀有敬畏之心,将这些动物的元素融于一舟,燕尾剪空、蟒蛇腾江、鳄嘴吞波、飞驰竞渡于沅江之上,霸气侧现,神鬼皆惊。
燕尾龙舟身长三十多米,每年农历五月十二至五月十五,中方县的铜鼎、铜湾;辰溪的龙头庵、黄溪口;溆浦的大江口一带的当地百姓,以族姓名舟,争划本族燕尾龙舟巡游竞渡于宽阔的沅江之上,每张船上有桡手48人、头旗手1人、腰旗手1人、鼓手1人、唢呐手1人、收礼1人,艄公2~3人,活龙头3人(燕尾龙舟没有木雕龙头,就以蹲在船头的3人为龙头,称活龙头,他们的作用是待两舟龙头一接近时,双方以手角力,也叫掐龙),有的还配有锣手1人,全舟满员60人。均为身体健硕的壮汉,龙舟划动,头旗招展、槽板击水、鼓乐震天、腾浪跃波、呀嘿之声不绝于耳,各舟飞渡向前。两岸观者如山、旌旗蔽空、鞭炮齐鸣、欢呼雷动、绵延数十里、热闹振奋之情景,世所罕见,也充分彰显了当地人团结、彪悍的个性。
本族龙舟所经之处,女山(本族外嫁女儿)踊跃上红,或送红包、或赠烟酒、或抬猪牵牛,族睦人和,加油鼓劲,民风淳朴,其乐融融,不忘根本。血脉亲情,令人感动。
燕尾龙舟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据龙舟协会米会长介绍,制作燕尾龙舟的工艺历代主要靠师徒之间口口相传,关键技术秘不示人,这就很好地保持了燕尾龙舟只能是铜鼎造的原生态风貌。其工艺包含了采伐、锯料、发墨、制作、捻船、上油、下水等多个制作环节,上百道细致的工艺流程。这其中关键的必须龙骨要刚强、龙筋要坚韧,才能跑得快。顽强、坚韧,这不正是华夏儿女,龙的传人代代传承的品质和精神吗?
燕尾龙舟制作这些工艺流程全由掌墨师(总设计师)掌控指导。工匠们从瑶岭大山深处采伐来老杉树(旧时是偷料,现在为买料)分工合作,经过发墨、锯、刨、合拢、捻船、上油后,一张张威武的燕尾龙舟就制作出来了。待到来年五月新燕尾舟就在铜鼎工匠们依依的目光中,下水弄潮于千里沅江,腾跃在波峰浪谷之间,矫健雄姿,气吞长虹;竞渡气概,誉满五溪。
寻“龙”铜鼎,厘清了燕尾龙舟之根脉和造舟工匠们之坚守,也深深为燕尾龙舟精神所感奋,采访结束时,赋诗一首以赞之:燕尾龙舟铜鼎造,精工细作称神妙。沅江竞渡数千年,破浪雄风恒不老。
责编:谢姝妍
来源:怀化日报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习言道|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七方面重点任务!
时政微周刊丨总书记的一周(7月7日—7月13日)
时政微观察丨总书记深情寄望电影工作者
坚守艺术理想 不负时代使命
重温总书记重要论述 共建美好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