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项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对不同时间吃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的30000多名成年人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那些早上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植物油、坚果、深海鱼类等)的人群,反而不如晚上吃好。


这项研究收获了多项研究结果。其中之一就是:
在晚上摄入更多的不饱和脂肪酸的人群,全因死亡风险明显降低(12%~19%),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也有下降趋势;
在早餐中摄入更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人群,其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却有显著增加(30%左右)。
不过,大家对于这个结论不用太放在心上。
一方面,研究者在文中明确指出,“无论早上还是晚上,总的来说,每天摄入较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于降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的患病和死亡风险都是有益的。”
另一方面,研究者也提示,调查中早餐时摄入较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人群,可能也受到了自身缺乏健康生活理念和行动、生活方式不科学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以我国饮食习惯来说,传统早餐往往相对清淡,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包子、大饼、馒头、面条(米粉)等搭配小菜、鸡蛋等;年轻人的早餐追求便捷,多数选择面包、鸡蛋、牛奶,搭配少量新鲜水果。这两种类型的早餐,总得来说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都不会太大。


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表明,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都能够调节血脂代谢,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同时还能抑制血小板的凝聚,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血栓形成。在预防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不饱和脂肪酸在调节免疫细胞功能、减少炎症反应方面也有不错的效果。
多次被评为“全球最健康饮食模式”的地中海饮食,其显著特点就是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地中海饮食中既有相当丰富的深海鱼、贝类等海鲜,以及各种坚果,还很喜欢用橄榄油。
但根据《中国居民20年间食物脂肪酸摄入量调查分析》及其他关于中国不同地区膳食脂质模式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居民饮食中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比例下降,尤其是DHA和EPA摄入量南北方均较低。
总体来看,我国居民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比例并不合理,而且很多人都没吃够不饱和脂肪酸。


常见食物中有不少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类:
烹调油
烹调油是最常见的不饱和脂肪酸来源,各种植物油中均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只是种类有所差异。
如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麻籽油、茶油富含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而菜籽油、葵花籽油、大豆油和花生油中既有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也有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等);玉米油中亚油酸的含量很高。
深海鱼
不少深海鱼中含有相当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如三文鱼、金枪鱼、沙丁鱼、鳟鱼等;贻贝、扇贝、牡蛎等贝类也含有一定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这些深海鱼和贝类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多以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DHA、EPA含量很高。这两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调节血脂、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保护心血管健康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坚果
坚果之所以成为一种很流行的健康零食,和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有密切关系。
像是核桃中亚麻酸和亚油酸的比例就较高,榛子、杏仁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较高,开心果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偏高,而碧根果、腰果、花生中的单、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均衡。
要提醒大家的是,即便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更好,同样要注意控制摄入量、正确选择烹饪方式。
不饱和脂肪酸本质上也是脂肪,摄入过量时就会影响健康。如果没有采取低油低盐的烹饪方式,那就更容易造成热量和脂肪摄入超标。
想更好地获得不饱和脂肪酸带来的益处,可以选择早餐安排一小把原味坚果(带壳的量)、午餐吃块清蒸海鱼、晚餐来盘水煮贝类,空口吃就很鲜美。
责编:李爱华
来源:人民网
学习进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故事
时政微观察丨为亚太和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深刻揭示新时代发展规律——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新时代经济工作述评之二
全球妇女峰会主席声明(全文)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领航强军,从胜利走向胜利——习近平主席检阅抗战胜利纪念日阅兵受阅部队侧记
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汇聚信心和力量
时政微视频丨习近平心中的“上合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