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江苏读者 俞俊
夜晚读书,被一句话狠狠戳中了内心,“来人间这一趟,你总要摘一次月亮。”
小时候夏夜,祖母常在院子里摇着蒲扇纳凉,指着天上的那轮满月,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听到兴起,我会踮起脚,伸出短短的手臂,奋力地朝空中抓一把,然后摊开空空的手掌,咯咯地笑,仿佛把那月亮摘到了手里。
大人们都笑了,笑我的天真。长大了,被现实的引力牢牢地吸附在地面,忙于生计,忙于应酬,忙于在人群中找一个安身立命的位置,奔波恣睢,再也不敢奢望天上的月亮。因为知道了,地球与月亮的距离是三十八万公里;知道了,月亮上只有冰冷的岩石与尘埃;还知道了,生活是脚下的六便士,而非天上的月亮。

可是,来人间这一趟,你总要摘一次月亮。
这“月亮”,并非实指那颗悬于夜空的天体。它是我们心中那个遥远的、光亮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梦。是那个在夜深人静时,会悄悄从心底浮起,让你怦然心动,让你觉得自己“痴人说梦”的念想。
我们总是被太多的“但是”所牵绊。“我想去环球旅行,但是我没钱没时间。”“我想开一家小小的花店,但是我怕失败,血本无归。”“我想学一门乐器,但是我年纪大了,肯定学不会了”……这些“但是”,就像一条条无形的绳索,捆住了我们伸向月亮的手。
我们习惯了在理性的轨道上安稳运行,计算着投入与产出,衡量着风险与收益。我们变得成熟、稳重,却也可能因此失去了生命中最宝贵的“冲动”。那种不管不顾、热血上涌的冲动,正是生命力最原始、最动人的样貌。
摘月亮,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动作。它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是否能将月亮握在手中,而在于你是否鼓起过勇气,伸出了那只渴望的手。
我认识一位律师,名叫杨明。他的人生,就是一部荡气回肠的“摘月”传奇。他原先是上海鞋厂一个默默无闻的鞋匠,日复一日,与针线、胶水和磨损的皮鞋为伴。那时的他,仰望城市的高楼,一本律师证就是遥不可及的月亮。在胶水与皮革的气味中,他靠着执拗的韧劲,一页页地啃下艰涩的法条,一本书一本书地自学,摘下了人生第一轮月亮,从一个修鞋匠,成为了一名令人尊敬的律师。
当他在律师行业功成名就之后,一个深藏已久的文学梦,又在他心头升起,他开始写作,将半生坎坷的经历、对世事百态的洞察,最终写出了《那年那月》《月上高桥》数部作品。他的文字因真诚动人广受好评,感动了无数人,被“学习强国”平台推介。杨明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只要你敢想,敢伸手,你就能一次又一次,摘下属于你的光亮。
月光,是清冷的,但摘月的过程,却是滚烫的。人间的路,或长或短,都是一趟单程的旅行。别让你的行囊里,装满了“本可以”的遗憾。去爱那个你不敢爱的人,去写那首你没写完的诗,去攀那座你仰望已久的山。也许你会跌倒,会满身泥泞,也许你最终伸出的手,抓住的仍是一片虚空。
但没关系。真的没关系。
因为当你踮起脚尖,奋力伸手的那一刻,你的身影,在月光下拉得悠长。那姿态,本身就是一首动人的诗。全世界的光,都会在那一刻,温柔地洒在你身上。
来人间一趟,总要伸手去摘一次属于你的月亮。即便最终没能将它揽入怀中,你的指尖,也将染上那永恒的清辉。
责编:袁敏
一审:袁敏
二审:谭莹莹
三审:钦佩
来源:大众卫生报
时政微观察丨为亚太和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深刻揭示新时代发展规律——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新时代经济工作述评之二
全球妇女峰会主席声明(全文)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领航强军,从胜利走向胜利——习近平主席检阅抗战胜利纪念日阅兵受阅部队侧记
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汇聚信心和力量
时政微视频丨习近平心中的“上合家园”
金色相框|习近平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