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怀化溆浦的警予学校,每天都回荡着一首特殊的校歌:“看,现在已是男女平等……为我女界啊,大放光明!”这曲由向警予作词作曲的校歌,穿越百年风云,依然传递着男女平等的初心。今年,是向警予同志诞辰130周年。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唯一的女创始人、中央妇女部第一任部长,这位从五溪大地走出的革命先驱,用生命践行着家书中那句“还要在世界上放一个特别光明”的誓言。透过向警予的人生轨迹与精神遗产,我们得以重新审视男女平等的历史脉络、国策演进与家风传承,探寻这一理念如何从楚骚风骨中走来,在革命实践中扎根,最终融入家庭细胞的深层逻辑。
文脉溯源:从离骚觉醒到女校星火
男女平等的思想火种,从来不是外来植入的偶然理念,而是深嵌于中华文明深层脉络的“原生基因”。当考古学家揭开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的墓葬遗存,这份基因便有了最直观的历史佐证:男女遗骸旁皆有陪葬器物。而随着农耕文明兴起,以男性为中心的权力结构逐渐将“三从四德”的枷锁强加于女性身上。这种转折在深受楚文化“人格独立”精神影响的湖湘大地上遭遇了微妙抵抗。
向警予的成长轨迹,正是这种文化基因的现代觉醒。1895年出生于溆浦县内最大商号之家的她,因嫌原名“俊贤”中的“贤”字承载着封建女性的刻板标签,于是在周南女校求学时,她改名“警予”,以“警醒自己”的革命自觉,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桎梏。这位溆浦史上第一个走进学堂的女孩,8岁入新式小学,17岁考入“女革命家的摇篮”周南女校,深受杨昌济赞赏,之后加入新民学会,与毛泽东、蔡和森等革命青年探讨救国之道,成为学会第一个女会员。
1916年,向警予怀揣着“教育救国”理想回乡创办溆浦女校。她走乡串户劝说女孩入学,打破禁忌招收寡妇;亲自为女学生解开裹脚布,教她们剪短发;当众为童养媳解除不合理婚约,在街头宣讲“婚姻自主”的道理。在这所湘西大地上的第一所女子学堂里,她不仅传授文化知识,更播撒着“男女教育平等”的思想火种。这种实践与秋瑾“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的呐喊、唐群英在民国初年为女性参政权的抗争形成呼应,共同构成湖南女性觉醒的壮阔图景。向警予将楚文化中“心怀天下”的家国担当,转化为女性解放的具体行动,让《楚辞》的浪漫抗争精神在近代中国焕发生机。
国策生根:从家书传志到制度奠基
男女平等从思想觉醒到成为国家意志,离不开先驱者的制度探索。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是中国妇女史上第一个以政党名义作出的关于妇女问题的决议。作为党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向警予为此次大会起草了一系列妇女运动文件,在《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中明确提出“男女工资平等”“结婚离婚自由”“女子应有遗产继承权”等前瞻性主张,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着男女平等从道德呼吁走向制度构建。
向警予的革命实践始终贯穿着男女平等的主线。在上海,她成功领导14家丝厂约15000名女工罢工,争取经济权益;在《妇女周报》等刊物发表数十篇文章,用“中国妇女的锁链,千条万条……最要紧的是打破这万恶的旧社会”的呐喊唤醒女性意识。她不仅是政策制定者,更是实践推动者,其领导的妇女运动实践了毛泽东“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早期构想,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积累了宝贵经验。
她的这种平等理念也通过家书家训影响着下一代。赴法勤工俭学期间,她在给侄女的回信中称赞其“不愿做管理家业的政治家,愿发奋作一改造社会之人”,并叮嘱“亲师取友,问道求学是创造环境改进自己的最好方法”,甚至推荐侄女向毛泽东等“改造社会的健将”请教。对年幼的子女,她写下“希望你像小鸟一样,在自由的天空飞翔……将来在没有剥削的社会中成长”的祈盼,将革命理想融入亲子教育。向警予牺牲后,女儿蔡妮、儿子蔡博始终以母亲精神为指引,长大后“学有专业,参加革命”,完美诠释了平等思想是如何通过家庭血脉延续的。
家风传承:从平等理念到生活实践
男女平等的终极落脚点,在于家庭生活的日常实践。向警予孙女蔡楠曾说:“在遗存的一份份家书中,我似乎看到她铁骨铮铮外表下柔情似水的一面。”这种刚柔并济的精神特质,在当代怀化女性身上得到生动延续。从“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外科护士长朱湘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龙秋香,从乡村振兴带头人李荷花到环卫战线的“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尹春莲,五溪大地的女性们延续着“警予精神”,在各行各业践行着男女平等的理念。
这些实践也促使我们深化对平等内涵的思考。人们所热议的“男女平等是否等同于女权主义”这一问题,在向警予的思想中也早有答案。她主张的“全国妇女运动大联合”从未追求女性霸权,而是如女权主义的本质诉求那样,争取“不同性别拥有同等的政治权、经济权、社会权”。当代怀化女性在参政议政、职业发展中与男性同工同酬、同担责任,以鲜活实践诠释平等理念,与某些极端“女权”划清了界限。
而“怕老婆是不是男女不平等的体现”这一趣味话题,在民间智慧中也得到巧妙解答。所谓“怕”不过是相互尊重的诙谐说法,是平等默契的生活表达。现代家庭中夫妻共同分担家务、共同决策事务,这种理解打破了“平等即对抗”的误区,印证了“和谐家庭形成良好家风”的辩证关系,即真正的男女平等,是在相互尊重中实现责任共担,在情感共鸣中达成权利共享。
从警予学校的校歌到疫情防控期间奔赴前线的巾帼身影,从革命年代的家书到现代家庭的分工,男女平等的理念已深深融入怀化人的血脉。向警予用33岁的生命诠释了楚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担当,而当代人正在用日常实践续写着这份答卷。正如毛泽东所言,向警予“为妇女解放、为劳动大众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她留下的不仅是历史功绩,更是一种可传承、可实践的生活哲学。在培育良好家风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男女平等的践行者,让先驱者期盼的“特别光明”照亮更多家庭,照亮民族未来。
责编:杨丽群
一审:杨丽群
二审:谭莹莹
三审:钦佩

本作品由中方县融媒体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时政微观察丨为亚太和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深刻揭示新时代发展规律——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新时代经济工作述评之二
全球妇女峰会主席声明(全文)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领航强军,从胜利走向胜利——习近平主席检阅抗战胜利纪念日阅兵受阅部队侧记
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汇聚信心和力量
时政微视频丨习近平心中的“上合家园”
金色相框|习近平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