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方县深学践行“浦江经验”,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党的建设贯穿于基层治理各方面和全过程,将群众呼声、群众满意、群众利益作为“第一信号”“第一标准”“第一目标”,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将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用心做好信访工作。
探索推行“领导包案、群众自治、部门联动”工作方法,努力让群众满意、促社会和谐。领导包案。从“群众上访”向“干部下访”转变,制定落实包案领导、落实承办单位、落实责任人、落实化解方案、落实稳控措施及限期报告化解结果的“五落实、一限期”工作机制。部门联动。从“单一处置”向“多元化解”转变,坚持“一盘棋”思维,统筹乡镇党委政府、村“两委”以及政法、公安、信访、人社、民政等职能部门,落实重要访情及时报告制度,推进警源、诉源、访源共治。基层自治。从“一厢情愿”向“群策群力”转变,探索实行“党员群众建议、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决议”的议事办法;组织开展“百姓夜话”屋场会,实现“大家的事大家一起议、大家的事大家一起干”。
将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提升基层公共服务。
积极探索推进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工作,着力破解村级便民服务中心阵地薄弱、“行政化”衙门化”问题突出和服务事项不齐全、办理程序不规范、群众办事不方便等问题。创新机制。探索建立“12110” 便民服务机制,即:一窗口受理、双岗位并行、一次性告知、一站式办结、零距离服务。推动村干部服务前置,阵地前移,让群众随时能找得到人,办得了事,实现“大事不出乡,小事不出村,最多跑一次”。优化清单。结合村级“小微权力”事项清单和村级班子主要负责人责任清单“两个清单”,对村级重大事项、日常性事务和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权力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其中在村办结的21项,乡镇办结的24项,在部门办结的20项。阵地升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实施意见》关于基本公共服务事项进驻村(社区)要求,实施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提质升级工程。统一打造集党务、村务、政务、商务(金融、电商)服务、社会服务和警务等“六务”为一体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
将群众利益作为“第一目标”,激活群众自治动能。
以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的高度,深耕基层治理的“试验田”,推动村(居)民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持续走向深入,实现良好成效。建强队伍。研究制定《关于夯实村(居)民代表队伍建设“加减十条”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代表“德、质、能、勤、绩”五条正面清单和“改、调、罢、黜、换”五条负面清单,切实将政治过硬、群众公认、热心善心、履职尽责的村(居)民代表选进队伍,实现6303名村(居)民代表联系75630户,其中党员村(居)民代表超过半数。强化统筹。不断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自治体系,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推选村(居)民代表为理事,优秀退职村干为理事长,负责党员干部为监事,共同组成“心连心理事会”。由理事会全权负责发布工作通知,采集群众诉求和疑难事项逐级化解,真正实现村(居)民代表“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激发活力。最大限度赋予村(居)代表精神和政治激励,将代表履职与村(居)民代表等级晋升和先进模范评选相挂钩,将表现优异的村(居)民代表纳入村级后备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培养;同时,为优秀村(居)民代表在创业、贷款、培训等方面开放“绿色通道”,让村(居)民代表受礼遇,受尊重,在常态化服务群众工作上释放更多主动性和积极性。
责编:杨丽群
来源:红星网
时政微观察丨为亚太和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深刻揭示新时代发展规律——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新时代经济工作述评之二
全球妇女峰会主席声明(全文)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领航强军,从胜利走向胜利——习近平主席检阅抗战胜利纪念日阅兵受阅部队侧记
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汇聚信心和力量
时政微视频丨习近平心中的“上合家园”
金色相框|习近平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